他不是科班出身,在企业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几十年,先在集体企业工作,后又去民营企业谋职,凭着自己的刻苦钻研获得多项科技奖,擅长多种机器设备的维修、改造。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他始终能凭自己的技术实现个人价值。
见到57岁的董清安时,他正在平顶山神鹰盐厂车间里察看设备的运行情况。去年9月份,他应聘到这家企业担任设备部副部长,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行管理、维修保养和改造升级工作。
“机械设备的原理都是相通的,这工作我得心应手,干起来很轻松。”董清安说。
刻苦钻研,他曾为企业节约百万元
1976年高中毕业后,董清安到叶县化肥厂(2000年该厂破产)当修钳工,他聪明好学又吃苦耐劳,很快就在厂子里崭露头角。1985年,董清安两次改造生产设备,不光给企业带来效益,一项改造项目还获得了“县科技成果奖”。次年,他就从车间调到设备科任科长,负责整个厂的设备管理。
当上设备科科长后,厂里的煤气发生炉成了他一块心病:煤气发生炉里的一个配件用半年就会因高温出现断裂变形,转动部分严重磨损,必须换掉,这是行业公知的问题,从来没有解决办法。这个配件一个价值15万元,更换一次需用时一个月。连续半年,晚上躺在床上他就琢磨,“想起一点就赶快起来记在本子上,一个问题想不通睡不着觉,那段时间大把大把掉头发。”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他拿出了完整明细的方案,按这个方案,历时一个月,他完成了对1号炉的改造。运行两年后,效果良好,按照这个改造经验,他又对其它三台设备进行了改造,改造后这四台设备再没出现过问题。这项技术获得当年的“县科技三等奖。”
1989年,他自主设计、制造“精炼铜比自动调节器”,每年至少为企业节约6万元,并获得当年的“市科技进步奖”。
十几年间,他不断改造企业设备,为企业挽回损失、节约开支累计达百万元,“市优秀党员”、“市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技术改新能手”,一个个荣誉也纷至沓来。
自谋职业,他钻研出与国际接轨的技术
企业破产后,不少同事和亲戚介绍他到南方工厂工作,“给的工资都很高,那时候老母亲瘫痪在床,我不能去。”他决定到离家近的一家环保设备厂做技术工作,这一干又是十几年。
2010年,厂里要为一家企业做锅炉的除尘设备,需要四台低压喷吹系统,这个设备使用的是德国专利技术,国内只有一家企业可以完成,可是订货后需要八个月才能完成,而企业要求半年内必须交货。“我们都觉得这单生意做不成很可惜,我就想着研究一下。”拿着一张简单的设备工艺图,他又开始了每天的钻研,“这都是当时我研究的图纸”,袋子里厚厚一打图纸,画着设备的平面图,上面有各种公式和参数。三个月后,他成功完成这项工作,并获到厂里的奖励。
几年来,他多次主持完成厂子与其他企业的环保设备制造安装合同;由他设计、制造、安装自用单轨吊车20余台,为企业节约余200万元;参加完成了厂里的多项专业取证工作。
前年,由于需要照顾小外孙,他决定从厂里离开,临走时,他已经培养了几个优秀的年轻工程师。去年,女儿把孩子接走后,“在家闲不住,还是想去跟机器打交道。”他又应聘到新企业上班了。
“总有人问我,你家老董又没上过大学,怎么对技术那么精通啊。”董清安的妻子全雪艳是他的高中同学,对他很了解,“他一直爱好这个,平时就喜欢看书、修东西,家里的电器都是他自己修,为修个打火机他半夜不睡觉,各式各样的打火机修了几十个,修好了自己坐那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