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模宣传月活动之二:“照亮光明之路的使者”---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志敏


正文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志敏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度拼博,几度收获。

李志敏,1957年出生,1978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专业,现任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成员,省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自医科大学毕业从医,到现在的眼科主任、主任医师,已经39年了。39年来——李志敏将自己的青春、梦想、激情、汗水、智慧和心血倾注在了她心爱的眼科事业和她牵挂的病人身上。

李志敏在平顶山乃至全省眼科界都小有名气,业内尊称她为眼科专家。眼科专家的称谓并不是徒有虚名,她获取过省级以上荣誉7项,市级荣誉13项;她培养进修、实习医师近2000人,主动承担院内外社区全科医师培训近3000人次;她完成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10000多人次,抗青光眼术、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斜视矫正等万余例,抢救急危病人及院内外的急诊、会诊、重症病人900余例。39个春秋,她不仅仅是用无数的奖项荣誉和病人的口碑相传在诠释眼科专家这个荣誉,她更是用真情和执着抒写自己对党和人民医疗事业的无限忠诚,用无私和奉献演绎了坎坷路上德医双馨的至诚大爱。辉煌的背后,是李志敏39年来在医疗工作中精益求精的追求;是39年坚持不懈的科研探索;是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是日复一日的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

她坚持医术求精

刚毕业从事眼疾治疗,无论是参加医疗下乡、医院坐诊,还是偶遇盲人、眼疾患者,目睹由家人背着、扶着、抬着或自己拄着棍子颤巍巍地求医问药时,患者痛苦无助的神情和对医生无限信赖和祈盼,都深深刺痛着李志敏这颗年轻的心,给他人减轻痛苦,特别是给失去光明,在痛苦深渊中难以自拔的病人重新带来光明,成为了她最大的追求。她决心要做一个优秀的眼科医生,医术求精,帮助眼疾患者解除痛苦,让更多的盲人重见光明。
“打铁还需自身硬。”李志敏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有效解除病人的痛苦,必须掌握精准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医疗技术。她刻苦钻研眼科医学理论,眼科治疗的新技术、新进展,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技能提高自己,努力探索眼科疾病治疗的前沿领域。为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李志敏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部放在阅读眼科医学资料和书籍上,她虚心向老专家学习请教,对一些罕见病和疑难病细心观察,仔细揣摩,认真详细记录每一例病例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过程。遇到一时无法下诊断的病例,她总要通过辅助检查和查找相关资料给病人一个明确诊断,决不敷衍了事,让病人得到精心的服务、细致的诊断、合理的治疗。1985年4月,在她女儿刚满2岁时,李志敏和丈夫同时被选派到外地进修眼科专业,考虑到进修机会难得,学习提高难得,夫妇俩毅然把孩子交给了婆婆照看,坚定地踏上了外出进修学习之路。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除了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节,她几乎没有回过家,她能做的就是含着眼泪听女儿在电话里哭着、喊着找妈妈的声音。两年进修学习期满,李志敏系统掌握了有关眼科疾病的医疗知识,学到了视网膜脱落复位术等难度大且较为典型的眼科手术。眼科手术非常精细,有时以微米计算,要求医生在手术时,手法要稳、准、细。李志敏在医疗实践中养成一个习惯,坚持每台手术前先把手术过程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准备、胸有成竹,手术后认真查找手术过程中的缺陷,绝不让同样欠缺在以后的手术中出现。

李志敏熟练掌握了各种复杂疑难眼科手术技术,多次参加市内、院内复杂、疑难危重病人的讨论与抢救。对于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疾病的眼科并发症,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视网膜复位等问题疾病,认真研究分析后都能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得到了同行的好评和病人的信赖。1999年,在平煤集团机关工作的一位女士患有视网膜疾病,其他几个医院诊断后,有医生建议她到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后来,那位女士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求助李志敏治疗,李志敏经过认真诊断会诊后认为可以治疗。李志敏主刀,仅用一个多小时就为她做完了手术,手术取得了成功,如今,那位女士视力已经完全恢复。
李志敏参加大小手术,各种疑难病诊治、抢救各种危重病人的临床实践中,均取得满意效果,使相当一部分病人恢复了视力,恢复了原有的容貌。“以病人为中心,热情为病人服务,”她与科室全体医护人员一道,用实际行动履行“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服务宗旨。孜孜不倦的求索,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李志敏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手术技巧日臻完善,看过李志敏手术的同行常常发出衷心的赞叹:李志敏手术操作干净利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她坚持孜孜进取

作为眼科主任、主治医师,李志敏时刻觉得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努力,孜孜进取,才能提高眼科医疗水平,为更多的眼病患者解除病痛,拥有光明清晰的世界。

李志敏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开展一系列科学理论研究,成功申请了国家《降眼压器》专利权,有10多篇科研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主持编写《新编临床五官科诊疗学》专著1部,主持省厅级科研课题2项。从事眼科临床工作39年来,为探索玻璃体切除后的治疗效果及相关因素,李志敏在临床研究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撰写了《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观察》,提出了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受到了同行眼科专家的肯定认可。在研究常规小梁切除术中进行巩膜可拆除缝线的应用,利用其调节滤过量,观察术中尤其是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的发生率过程中,对青光眼患者成功施行了巩膜瓣可拆除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李志敏发表《可拆式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为全国同类病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翼状胬肉是眼科门诊中常见的多发病,常规手术切除后很容易复发,尤其是复发性的翼状胬肉,再手术的复发率更高,李志敏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40例》研究中,提出了角膜缘干细胞群概念,同行专家认为,这一概念为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的治疗指出了新的方向。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这给予患者带来了生活极大不便和痛苦,李志敏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8例38眼,男22例,女16例为病例,经过认真研究,撰写了《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研究探索了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裂孔定位和冷凝术,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实践中也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减少手术医疗费用。李志敏对眼疾治疗有特别的兴趣,只要有机会,她都要抓好机会参与学习,39年来,李志敏先后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交流,地方学术研讨会,新技术培训班近200多次,通过学习交流有效地增加了新知识,提高了技能。

李志敏孜孜进取,开拓创新的不懈追求,使她更忙了,名气越来越大。她先后担任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眼科医师协会委员、医师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她说,无论获得什么样的头衔,无论有多忙,她都没有忘记初衷,“做守护光明之路的白衣天使。”李志敏自始至终也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架子”,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医师,她的目光也始终没有离开那些最基层的普通老百姓。家住舞阳县姜店乡70多岁的牛荣华老人,家庭贫穷,双眼患上了白内障,几乎丧失视力。对于老太太的家庭条件和身体状况来说,治疗并不容易。李志敏带领科室医护人员,一起想办法,分析情况,研究方案,不但为老人减免了一部分手术费和护理费,还量身定做,为老人制定了严谨细致的治疗方案。手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老人的眼睛一个达到了0.2,一个达到了0.3。

她坚持病人至上

作为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39年来,李志敏忠实履行着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作为眼科医生,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病人至上,尊敬每个生命,爱护每只眼球,从未与病人发生任何争执,在医患关系空气紧张的氛围中,缔结了极好的医患和谐关系,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依赖与赞誉。

作为一名医生,她把患者看作自已的亲人一样对待,总是热情,耐心,不厌其烦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每诊治一位病人,总是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去关心病人、帮助病人,使每一位病人用最低的医疗费用,接受最好的治疗方案。李志敏善良的品质与生俱来,强烈的同情心自然天成,她见不得那些贫困无助的病人,面对治愈的许许多多病人,李志敏从来没有收过红包,没有搭车开药。碰到特别困难的病人,她带头伸出援助手,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组织全科医护人员为患者捐款捐物。她不想因为自己耽误病人,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每次从进诊室那一刻直到下班铃声响起,她几乎没有机会休息;每天面对许多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李志敏对科室的同志们说,病人从各地带着希望来,早一些诊治就多一分治愈的机会,在李志敏的身上,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39年来,李志敏不知道有多少个不眠之夜,站在手术台上,为患者手术;义诊过的病人不计其数;不知道有多少次,放弃自已的休息时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她奔波于病人床边,细心观察,认真诊治,她只知道,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能多为患者解除病痛,照亮病人心灵的窗口,给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她时刻把病人的需要做为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踏实的工作态度,严细的工作作风,使她赢得了病人和同事们的尊敬。

李志敏,今年已是近60岁的人了,她何尝不想歇歇,何尝不想陪陪自己的女儿、看看自己的外孙,但病人更需要她。她说,我在一天岗,就要履行一份职责;她没有休息一天陪陪女儿,每次远在外地的女儿打电话时,她总是说,找时间我多陪陪你。这句话她已经说了39年了,可能她还要说下去,因为,她知道还有更多病人的眼睛更需要她去治疗。

她坚持履职尽责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李志敏是一名省人大代表、也是一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更是一名眼科医生。她正确处理人大代表和眼科医生的关系,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她带头执行代表职务,挤时间深入群众听取群众合理诉求,解决群众困难,她去湛南路买菜时,偶然看到老两口在捡拾菜叶子,询问后,知道老两口家里贫穷,舍不得花钱买菜,把这些菜叶子拿回家洗一洗当菜吃,经她多方协调努力,帮助老两口经营起了一个小卖部;乘坐公交车时,看到有市民在湛河河道堆积垃圾种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河道堆垃圾种菜,不但影响城市美观,而且存在潜在食物安全、泄洪安全隐患的建议;针对城区小学班额严重超员问题,深入城区一些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了议案建议,缓解了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她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在医好病人眼睛疾病的同时,适时向周围的医务工作者、病人及其家属亲戚朋友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架连心桥。

近年来,由于医药体制改革的诸多因素,药品虚高,住院难,住院贵一直困扰着百姓,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们提出较多的一项议案。面对药价高,住院贵这一实际问题,作为人大代表的李志敏始终心系病人,时刻告诫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能选择价格便宜的药品,决不使用价格贵的药品;能够不做的辅助检查,尽量不做,千方百计降低病人的看病、住院费用,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李志敏作为人大代表参加一次调研视察时,新华区滍阳镇一位70多岁、身体有病的老太太白内障患者求助她。李志敏亲自上门诊断,拿出手术方案后,接送老太太来院手术,并帮助减免一定手术和住院费用。做完手术后,经过一段时间恢复,老人视力达到了0.25。看着困扰自己多年的眼病得到医治,老太太高兴地说,遇到李志敏就是遇到了大恩人。老太太出院后,李志敏还经常去看望患者,送钱送物,送上了真挚的关爱。

李志敏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已家喻户晓,一些私立医院高薪聘请她,针对某些群体坐诊赚钱。面对丰厚的待遇,李志敏感慨的说:“我医术在于奉献,不在于赚钱,我的心思在于广大群众,不在于少数人。”
“把光明还给眼睛,用爱点亮星星,啊,我们是光明的天使……”这首眼科医生之歌,就是李志敏的最爱,就是她毕身的追求,因为她,是眼疾患者的福音,是照亮光明之路的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