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展职工风采】李群昌:心里装着全村群众


一枝一叶总关情——记郏县医疗保障局驻村第一书记 李群昌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停留在印花窗棂上,欢快的鸟鸣叫醒了寂静的小院。空气一下子鲜活起来了。干净整洁的村部里,月季花开的正艳,葱郁的杏树下舒展枝条,油绿的青菜正茁壮成长,红绿相间,煞是可人。

七点钟,李群昌作为院内唯一的住户开始生火做饭。早饭很简单,一个馒头,一碟咸菜,一碗米汤。收拾好碗筷,拎上他那随身携带的小包,就匆匆地走出村室的大门。

李群昌,今年41岁,在郏县医疗保障局工作。去年6月,被郏县县委组织部派到长桥镇确李村任驻村书记兼工作队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李群昌所在的确李村是郏县60个贫困重点村之一,有建档立卡户22户40人。他上任没几天,就把这些户跑了个遍,底子摸了个清。

“群昌来俺村任时间不长,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协调资金修路,规划村内主干道,整修村西大坑......”提起李群昌,确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勋赞不绝口。

上任不久,通过走访李群昌了解到村西头一条通往冢头镇的主道路没有修路,每逢雨天,道路泥泞不堪,群众下地干活和出行很不方便。为解决出行难问题,他通过多方奔走协调,争取了12.2万元资金,修通长150米,宽5米的道路,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为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他两次协调县级医院专家为群众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为群众赠送药品,两次赠药5000余元。

李群昌今天要去的第一站是四组贫困户李荣申家。李荣申今年71岁,单身一人,李群昌多次动员老人到敬老院颐养天年,但是住惯老家的李荣申死活不愿去。老人原来住的三间房子露着天,墙裂开一道道缝,一到刮风下雨,李群昌就打着伞朝他家跑,劝老人到邻家暂住。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去年利用危房改造项目,在做通老人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把三间旧房扒了,建起了新房,垒起了厕所。去年年底,李群昌与长桥镇的京东商城实体店协调又为其免费安装了空调。

“啥时间也没有想到,俺这孤老头子也能用上空调,真是感谢李书记。”享受着空调暖风的李荣申高兴地合不拢嘴。

出李荣申家没走好远,李群昌又被一个老人拦住了。一抬头,原来是贫困户李文建。李文建是村里的五保贫困户,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李群昌出于好心,让老人到镇卫生院去办理慢性病卡,结果老人去了一趟没有办成,老人回来后找到小李发了很大的火。李群昌跑到镇卫生院问情况,原来李文建虽然患风湿性关节炎但是病情较轻,又没有住院病例,不符合办证条件。经过李群昌和镇卫生院医生的解释,老人理解了,今天是特意来道歉的。他拉着李群昌的手说:“孩子,别生气,不要给大叔一样。大叔不了解情况,冤枉你了。”

“生啥气?群众不理解说明咱工作没做到家,还有缺陷和漏洞,以后一定要避免出现这类问题。”遇到群众埋怨和不解李群昌总是从自身找问题。

李群昌和老人拉了几句家常,问了老人家现在生产生活情况,便告别了老人。过了村东公路,他又拐到贫困户李东辉的家,从手提包里掏出一沓纸送给了李东辉。这是他从县里专门为李东辉找来的葡萄种植的技术资料。

李东辉原先在该村葡萄种植大户李廷钦园子里务工,看到发展葡萄种植有前景,就对李群昌说也想试试。在李群昌的帮助下,这两年李东辉承包的十来亩地土地种植作物实现了增收。

已接近中午一点,李群昌回到住地。自己做了碗面条,吃完后已接近两点了。一阵睡意袭来,他想午休一会儿,可是电话又响了,是村支书李国勋邀他现在到工地和他们一起规划村内主干道。

为了搞好村里的美化、绿化,他和李国勋一起外出参观,协调资金争取项目。村西大坑整治开工建设后,他和李国勋轮流在工地,两个人都晒成了黑人。现在护坡已整好,围栏已建好,周边还要绿化和修建停车位,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

原本绿化、美化图纸上都有,是不用再规划的,可是在施工中,原本建在的东北角停车场因离住户太远而改建在西南角,这一改,格局发生了变化,原来留下的绿化、美化场地的位置、大小也得发生变化。趁午休把这些工作做好,不影响工人上班施工。李群昌二话没说,拉开手中的小包,拿出钢卷尺,就和老席他们一起规划、丈量起来。

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

“群昌总是说群众的事无小事,在他心里装着全村群众,装着尚未脱贫的的建档立卡户和困难群众。”分包确李村的管理区区长、该镇副镇长王立业这样评价李群昌。

“这两年多,咱们村里可真是变化不小。自从咱们村来了驻村书记李群昌,村里道路通畅了,广场舞台建起来了,废弃的坑塘整治后养上了大白鹅,臭水坑变成了扶贫鹅场……”。村东的休闲广场上几位正在纳凉的村民谈论纷纷。

当李群昌了解到村里没有扶贫产业,群众又没有致富门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尽快找出致富路子,他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广场东侧的坑塘中生活垃圾众多,严重影响到村容村貌。而且多年来村两委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理,也曾养过鱼,种过莲藕,但由于治标不治本,一度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坑。

“一到夏天这里又脏又臭,从这路过都要捂着鼻子。”村民李永福说对此深有感触。

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巩固已取得的脱贫成效,李群昌找到管理区区长王立业和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勋,坐下来一起理思路,想办法,商量如何解决大坑的整治。他先后多次带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同时针对本村部分群众有养殖大白鹅的习惯和技术,最终决定利用村内的废弃坑塘开始养殖土鹅。

从村委会往东南走,沿着干净整洁的道路行驶3分钟,一个偌大坑塘赫然醒目,这里便是李群昌他和王立业共同创办的鹅厂。没等走近,散养在林带里的白鹅嘎嘎叫声此起彼伏。

“今年先养500只做个试验,预计10月土鹅出栏。”拿着竹竿吆喝鹅群的李群昌说。

李群昌为啥会和王立业一起养鹅?事情还得从发展扶贫产业说起。按照郏县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的贫困村和重点村都要建起适合本村发展的扶贫产业。确李村是县里确定的重点村,首当其冲。

坑塘可以养鱼、养鸭,为什么单盯上了鹅呢?鹅的生长期短,体壮肥大;林下食草,成本较低;青草滋养,鹅不易生病,鹅粪还能促进树苗生长。如果利用坑塘空地养鹅,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再加上远离村庄,还有利于防疫。这样一来,养鹅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

说干就干,在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和王立业两人自筹资金3万余元,王立业负责基建和外事,找来了挖掘机,雇了民工,对坑塘进行整治。李群昌负责购置鹅仔和学习养殖技术。村民们看到他们两个是真心为群众办事,就三三两两的赶来帮忙,由于群策群力,扶贫工厂很快就建了起来。

聊起创业,尤其是扶贫创业,会耗费巨大人力和时间成本,李群昌讲起了随季而动的创业项目优势,“我们养殖期从6月到10月,买回雏鹅时刚好群昌在村里有时间,没事的时候可以到坑塘里放鹅,每天看着这些鹅仔感觉很开心。”

当坑塘里杂草没过小雏鹅的高度,放养更需耐心和细致。加料、喂水,一天数十次重复,他拿着一根长竹竿“监督”小鹅觅食,“当时还不到一斤,每天吃草的时候都把小鹅从鹅棚里赶出来。”

待500只鹅苗长大一些,他就和立业商量,雇村里的贫困户照看,贫困户李东辉有村保洁员工作,拿着公家和鹅场的两份工钱,他也愿意干些零工,挣这60元的日薪。

在这时候,村民们也从开始的嘲笑、观望,到最后的自觉加入,现在有几户群众也打算养鹅了。像这样没门槛的养殖,李群昌自然明白它容易被模仿,“我不怕被复制,先做再推广,带动大家致富,本来就是我的预期。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的市场很大,一时也不会饱和。”

贫困户李东辉有劳动能力,但是因为担心技术和市场问题,一直不敢搞养殖。当他看到村里建起了养鹅场,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李群昌,说想养几只试试。结果,第二天一大早,李群昌就把30只鹅仔给他送了过来,感动的李东辉热泪盈眶。

“鹅的养殖前景广阔,养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鹅以食草为主,耗粮少,属于节粮型家禽,鹅的生活能力和抗病力强,适应性广,耐粗放饲养,无需高水平的饲养设施,规模可大可小,适于农户饲养;鹅肉营养丰富,肉质好,肥而不腻,且鹅肉胆固醇含量低,有益于人体健康;鹅的粪便又可以肥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李群昌对养鹅充满信心。

作为坑塘养鹅的第一人,小伙子更大的野心是想“改良农业”,利用自己的养殖经验,为村民们提供设备、咨询等专业服务。如果可能,还会发展生态旅游,继续摸索新农业的路子。“二维码标识,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每个二维码就像家禽的身份证,从出生到卖场,每一步都可查询,吃起来才放心。”

“这只是我们建鹅场的第一步,下一步,我们要带领贫困群共同养殖,同时推出特色餐饮——铁锅炖大鹅,注册自己的品牌,将鹅蛋、鹅肉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传播途径卖向全国。”李群昌谈及鹅场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夕阳落山,李群昌开始朝住地村部走去。傍晚的景色很优美,习习的暖风吹走了他一天的辛劳。西边的彩霞将整个村子染上了一层微红。李群昌没有时间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他要回去做饭。

回到村部,他给远在郑州住院的父亲打一个电话,问问病情;接着又给8岁的女儿说了几句话。因为事务多,他已两星期没回家了,妻子工作也忙无暇照顾孩子,女儿跟着奶奶在老家,俨然成了留守儿童。

那一刻,他想家了。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眼里噙满了泪水。

作者:李增强,1975年生,河南郏县人,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中国报告文学》《河南日报》《河南青年报》《三月》《平顶山日报》等报纸杂志。入选《中国现代作品选粹2015》《大中原文化读本》等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