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展职工风采】李陆轩 : “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记郏县公路运输局驻村第一书记  李陆轩

沿前石路驱车向西,进入茨芭镇的第一个村庄是天城洼村。天城洼村处于郏县西北部半山半丘陵地带,辖3个自然村,背靠中顶莲花山,西倚小峨嵋,村东有条长约500米的大沟横贯南北,是汝河的支流。天城洼村是省级贫困村。该村耕地主要分布在是大沟两侧的山坡上,自然条件差,庄稼大多是望天收。

近三年来,由于党和国家扶贫好政策,帮扶单位实施产业扶贫,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变了大模样。

走进天城洼村整洁的农家小院,贫困群众见面打招呼时脸上灿烂的笑容感到亲和而朴实。那笑容,分明是产业扶贫“托起”的稳稳的幸福。

李陆轩是县公路运输局驻茨芭镇天城洼村第一书记。在村里,群众总能见到他和扶贫工作队员们走东家串西家的身影。

进入8月份以来,李陆轩多次召集天城洼村“诸葛会”,和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谋划天城洼村做大三粉加工品牌的事儿。在他身上,那种“退伍不褪色”的军人作风依然显露。

“今年雨水多墒足,种的红薯肯定又有个好收成,大家要提前做好三粉加工的事儿,建设一个粉条加工厂,尽可能把红薯加工增值,咱村的农产品要注册商标,创出天城洼村的粉条品牌……”

2017年11月,李陆轩驻村。他认识到,天城洼村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在产业上下功夫,在集体经济上发力。

“红薯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山坡地也能生长好,沙石土壤比较适合种红薯。”李陆轩把发展红薯种植和加工产业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为了摸清市场情况,他到周边市和县城农贸市场调查红薯和红薯粉条加工的市场价格,反复计算后,他得出了一份收入预计清单:红薯亩产4000多斤,每亩收入约1800元,如果贫困户的红薯深加工,可加工成粉条550斤,每亩可收入4000元,可户均增加收入2200余元。

2019年,天城洼村加工的粉条遇到了销售难题。村民没有农产品销售经验,李陆轩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看到央视农业频道推介各地农产品,萌发了运用“互联网+”的销售灵感,借助网络平台推销天城洼村的红薯粉条。2019年腊月,他迅速和省市新闻媒体取得联系,邀请河南卫视公共频道记者和工作人员到天城洼村现场录制节目,他为天城洼村的红薯粉条代言“带货”。在县委宣传部和平顶山日报的支持下,通过新闻媒体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天城洼村的红薯粉条的知名度。仅去年腊月一个月时间,李陆轩帮助群众在郑州市等地共销售红薯粉条5万余斤,解决了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难问题。2020年北京的老乡通过媒体了解到天城洼村的红薯粉条自然纯正,主动与李陆轩联系,经过详细了解,老乡所在的北京金芳顺利超市与天城洼村签订了长期代销合同。红薯粉条打开了销路,该村群众种植红薯的积极性高涨。该村今年引进了新品种,红薯种植面积增加近1000亩。

天城洼村有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陶土是制陶制瓷的上等原材料。传说该村是唐钧瓷遗址黄道窑的生产地之一,当时生产规模较大,烧制瓷器的窑就多达七十二盘,在唐至宋徽宗时期,出产色彩绚丽、工艺精湛的花釉瓷即唐钧瓷。

李陆轩的老家塔林坡毗邻禹州市神后镇,国家陶瓷大师李国桢是他的叔祖父,李陆轩对钧瓷情有独钟。李陆轩走访村中老人了解村里老窑遗址情况,发现该村东边沟内有大量老窑遗址和许多的陶瓷片。有的陶瓷片有黑釉斑点,有的陶瓷片有黄釉斑纹,有的陶瓷片呈现白釉绿彩。他把遗址上发现的陶片瓷片等实物收集起来,放进旧陶瓷片展示柜。在李陆轩看来,利用该村独特的钧窑文化优势和陶土资源,可以吸引陶瓷企业进驻,发展唐钧制作产业,进而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8年10月,他自费购买了一台10千瓦电炉和拉坯机等,并邀请陶瓷专家李秉嘉,参与研发并进行技术指导,带领贫困户试制,第一批建盏(茶碗)、花瓶在天成洼烧制成功。

2019年6月份,他向县有关部门申报了陶瓷技术培训及制作基地项目并获批。李陆轩说,等厂房建成后,可以为群众提供学习陶瓷技术的门路,让大家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通过招商引资建厂,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天城洼村产业扶贫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希望。目前,李陆轩自筹资金10多万元在天城洼村建起了一个研究性质的试验窑厂,请来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指导进行了复制复烧唐钧瓷,并创新烧制了大量产品,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并通过陶瓷制作技术培训,实施产业带贫。

天城洼村东北有处荒地。2017年,在县财政扶持和有关部门支持下,该村利用荒地建成80KW村级光伏电站。在骄阳下,光伏发电站一块块深蓝色的光伏发电面板熠熠发光。正值酷夏,是光伏发电效益最大化的最佳时期,该光伏电站给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益。据说,光伏发电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3万元,产生的收益用于边缘户、生活困难户的救助、贫困农户的产业发展扶持、村集体经济积累、村级公益事业等各个方面。

发展陶瓷及光伏扶贫产业,栽下了天城洼村经济发展的摇钱树,既解决了该村长期无产业收入的难题,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有效化解了贫困户返贫问题。

村集体有了收入,如何帮助贫困户拔掉穷根?成为李陆轩和扶贫工作队员们思考最多的问题。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适合自己的致富项目,有事做、有活干,李陆轩和扶贫工作队员们决定项目帮扶,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彻底改变贫困户增收难的问题。

张昆战是天城洼村的脱贫享受政策户,虽然已经脱贫,但是由于身体有残疾,无法外出务工,没有稳定的收入,很容易再次返贫。为了帮扶张昆战,李陆轩和和扶贫工作队员们成了他家里的常客。2018年,得知张昆战有养羊的愿望,家中具备养羊的条件,李陆轩为其量身定做帮扶措施。通过直接项目扶持,帮助他改造了羊圈,购买种羊,张昆战从此开启了自己的“羊倌”生涯。扶贫工作队联系镇畜牧站和县畜牧局,请来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讲解饲养技术和防疫知识。目前张昆战养羊规模20余只。“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帮扶单位,感谢扶贫工作队,我的羊越养越多,日子肯定越来越好……”李陆轩和扶贫工作队员们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脱贫户张昆战朴实的话里,蕴含他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更是对党的好政策的感恩。

谈到产业扶贫的体会,李陆轩深有感触地说:“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产业扶贫逐步改变贫困户贫困状况,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这是扶贫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产业扶贫让天城洼村的脱贫之路更加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