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他的成长和蜕变--记平顶山市档案局职工驻郏县王集乡孙集村驻村第一书记 郭来立
谈及四年多的驻村工作,郭来立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一切都是缘分”。缘分这东西,真的很奇怪,冥冥中似乎早有定数,就像从平顶山市档案局到郏县王集乡孙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所有的一切其实早已在郭来立心中埋下了缘根。
上大学那会儿,郭来立学的是果树专业。2003年毕业,他就到市农科院上班。因为工作关系,郭来立经常去宝丰、叶县等农户家里走访。2004年,姚庄乡苗木基地需要绿化树苗,郭来立便和同事一起把树苗从市里拉到姚庄。
“那是第一次到郏县,当时就有一种很亲切、很熟悉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可能会跟这里扯上些什么关系。”郭来立说。
两次派驻,再续前缘。2015年9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郭来立被选派到王集乡孙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又到郏县,十多年前熟悉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
自打入村,郭来立便访村情、入农户、问疾苦。2016年8月份,因为工作调动,郭来立离开了孙集。那次离开,多多少少是带着遗憾走的。
不曾想,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2017年5月,全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精准再识别工作,扶贫工作的担子骤然加重。原先接替郭来立从事驻村工作的老同志因身体原因不得已暂时离开,郭来立成了最佳的后备人选。临危受命,二次派驻让他下定决心要踏踏实实干一番事业。
孙集的群众。这里的群众本着最原始的质朴和善良,回馈着他这个第一书记的一举一动。第一次入村,郭来立就和村两委干部最先把村里公认的贫困户李国红、陈军磊家中走访了一遍,并亲自拿出1000元的慰问金。
第二次入村,全村建档立卡户110户他走个了遍,大部分农户都能“对号入座”。初来乍到,凡事都不会一帆风顺。有疑惑不解的,也有胡搅蛮缠的,一些群众跑到村部找郭来立要低保,趁着郭来立入户时拦着不让走,气势汹汹吆喝着要当贫困户。
“讲政策、明事理、算收入、话家常,没有解不开的疙瘩。”郭来立说。如今,张铁钢和刘永生路上见到他总是先打招呼。因为派驻,五天四夜的严格坚守让很多群众看到了他的努力;因为年轻,每次入户,都是大叔大婶的亲切叫着、兄弟姊妹的热情喊着;因为认真,更多群众开始真正理解并支持脱贫攻坚工作。
孙集的干部。这里的干部话不多,也不会溢美之词,但说的实在,干的更实在。2016年春节前,村里要安装70盏路灯,为了节省人工成本,村委会几个人决定自己干。正值寒冬腊月,郭来立和几名村干部卖力拉扯电线的吆喝声打破了夜的宁静。虽然带着线手套,可风一吹仍然生疼,好多人的手都给勒出了血痕。2018年夏天村里搞基建需要拆房通路,为做通群众工作,郭来立和村两委干部一户一户地做思想工作,汗水湿透了衣背,却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孙集的伙伴。2017年夏天,随着精准扶贫再识别工作的全面铺开,扶贫一线干部满负荷运转。虽然当时吃、住条件较差,但大家的情谊和干劲一点也不差。驻村队员、乡里干部、村两委干部,他们白天顶着酷暑一起入村进户、一同精准研判;中午累了就把桌子、凳子并在一起当床睡;晚上又加班熬夜整理档卡资料、查漏补缺。那段日子,郭来立常自嘲地说:“我是痛并快乐着。”
孙集的事,最要紧的便是要选出村支部书记,配齐配强村两委干部。2017年再次担任第一书记时,孙集村已经近三年没有村支书,党员思想涣散,造成很多工作被动。再次入村,郭来立用半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全村51名党员中的49名,通过面对面交流恳谈,电话沟通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村实际情况,形成详细的汇报材料报乡党委。两个月后,经过乡党委的充分酝酿和审慎考察,为孙集村选配了村支部书记。
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郭来立和村两委认真梳理群众的所需所盼,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同时,在市、县帮扶单位和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2017年12月,村里建成了总装机容量80千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2018年,全村硬化道路116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修建1000平方米广场一个,文化活动舞台一座,公厕一座,文化活动室1个。
年底前,全村安全饮水项目管道全部铺设完毕,并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的后续施工。之后,又实施了1536平方米的道路硬化项目。随着光伏电站的并网发电和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
在干事的过程中,群众害怕自家利益受到损害,许多人都想法阻拦,面对这种现象,他可没少磨嘴皮子、费工夫。看到郭来立和县、乡、村扶贫干部为工程顶风冒雨、跑前跑后,许多群众道出了心里话:“我们知道工程建设是为大家伙着想,你们不辞辛苦为我们做好事,我们得知道感恩呀。”风雨之后见彩虹,不知不觉间,他和群众的感情又拉近了许多。
孙集有许多让郭来立记忆犹新的人和事,但印象最深的还是2015年首次驻村的那段时光。满地纸片、烟蒂、桌面灰尘满布是孙集村党群服务站留给郭来立的第一印象。更难想象的还在后面,因为没有专门的住所,村委会把同在一个院子里的标准化卫生室辟出一间作为他的临时住地。
住地南边是大田地,西面紧邻一个老坟园,园内各类树木杂生。时值夏季,蚊虫肆虐,室内仅有的乘凉工具就是老式的三角吊扇。风扇转动时的嘎吱声与室外的蝉鸣声此起彼伏,加上不时响起的车笛声,总是吵得人躁动不安。也许是艰苦环境里的感同身受,那会儿的郭来立便下定决心要做些什么。
第二次派驻,县派驻村队员的加入让他这个住所变得更加热闹起来。局促的环境里,队员们同吃同住,偶尔中午得空休息,几个人又是拉凳子,又是抢床、拼桌子,忙的不亦乐乎。
直到2019年年初,新村室建成投入使用,居住环境才得到有效改观。为了使新村室看起来更像样一点,郭来立用驻村办公经费购来了空调、打印机和办公座椅。
记忆里的东西太多,里里外外,方方面面,要是细说,讲个三天恐怕也讲不完。就说帮扶吧,在这里,郭来立的帮扶还帮来了一个“娘”。
40多岁的姬旭峰属于一级精神智障,跟70多岁的父母一同生活,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常去家里,郭来立对他家的情况很是了解。看到屋内地面不平,他自掏腰包找人运来了水泥、沙石等物资,并帮衬着一同修缮了地平。2017年8月,姬旭峰的母亲刘金兰生病,郭来立亲自开车将人送到郏县人民医院,并全程陪护做了检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刘金兰见人就说郭来立是他的“儿子”。
2019年7月,张书民的老伴魏莲月突发脑溢血住院,同时住院的还有张书民近90岁的父亲张盘根。魏莲月出院后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其父张盘根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得知情况后,郭来立和村两委干部赶到张书民家送上500元的救济金。当年9月,经四议两公开评议程序,张书民家被评定为贫困户。为增加他的收入,张书民又被村里定为邻里照护员,每月收入300元。
2018年年底,孙集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郭来立个人也荣获全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如今的孙集村,街宽路净,花香四溢,干群团结,邻里和睦。这里发生的变化,郭来立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一根跨越十五年的感情线将郭来立和孙集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将他与这片土地上有关的人、事、物联系了起来。
一千多个日夜的执着坚守,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郭来立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郭来立见证了孙集的变化,孙集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和蜕变。
从市民到村民,郭来立在摸爬滚打中不断成长。孙集四年的驻村经历俨然成了他人生经历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谈起孙集村,郭来立总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人和事。对于孙集村,他有着太多无法割舍的情缘。